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 长乐故事会:一家一戏里的传承与团圆
长乐抬阁故事会巡游现场
正月十四、十五,长乐古镇热闹得像开了锅,街头巷尾挤满了来看长乐故事会的乡亲和游客。
巡游中,孩子们粉墨登场,装扮成一个个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表演一段段故事,他们站在四五米高的抬阁上,扬手挥袖,潇洒自如,舞枪弄旗,泰然自若,引得围观的居民游客连连叫好。
而台下,他们的父母、祖辈则忙碌着,推着台子、调整支架,稳稳当当,生怕有一点点晃动。
一大家子一同出动的场景似乎屡见不鲜,作为一个首次到长乐镇观看故事会的观众,带着新鲜与好奇,记者走进了长乐镇的上市街和下市街,探寻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
上市街:《祥蛇迎福》——三代人的故事会情缘
周昕玥扮演的地台故事“祥蛇迎福”
在上市街道,10岁的周昕玥踩着半米高的地台,扮成白娘子的经典形象,手腕上缠着一条布蛇,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仿佛活了过来。
这可不是普通戏台子,是镇上祖辈传下的千年老手艺——演员站在特制的台上,用戏剧化的造型演绎传说故事。
周昕玥表演的《祥蛇迎福》是上市街的“招牌地台故事”,故事源自当地传说,古时长乐多蛇患,百姓用歌舞感化蛇灵,最终蛇化为祥瑞,寓意五谷丰登。今年正逢蛇年,小昕玥的“白蛇”扮相里,既有老传说,又有新盼头。
“玥玥,手腕再抬高些,蛇头要‘活’起来!”台下,59岁的奶奶袁丹一边示范动作,一边指导孙女。周昕玥的父亲和爷爷则忙着调整地台支架,一家人默契配合,场面温馨热闹。
袁丹在巡演现场表演
袁丹是故事会的“老演员”,而10岁的周昕玥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对故事会也充满了热爱。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有五年多的演出经验。袁丹告诉记者,只要故事会需要帮忙,他们都会提前几天来准备,小昕玥也经常跟着她一起参与。
袁丹笑着说:“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和长乐故事会打交道,除了没踩过高跷,很多角色基本都演过。”当天,袁丹也没闲着,穿着一身大红衣服,在秧歌队里领着头表演,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这次故事会,周昕玥在汨罗工作的爸爸也特地请假回来陪她。
周爸爸告诉记者,自己和她妈妈从小也是故事会的常客,直到外出求学才渐渐放下。如今,他在台下陪着女儿一起登上舞台,延续家族与故事会的情缘。
两个小时的故事会走完后,昕玥虽然有些疲倦,但脸上依然洋溢着笑容。“很开心,虽然有点累,但能和家人一起表演,感觉特别有意义。”
下市街:《莲花化身》——跨越两省的非遗传承
来到下市街巡游现场,在一台高耸的“故事台”上,7岁的付俊鸿和他的表弟分别扮演“哪吒”和“观音菩萨”。这个在广东河源长大的孩子,第一次登上长乐故事会的舞台,与家人共同演绎高彩故事《莲花化身》。高彩故事高度较地台故事更高,层次也更为丰富。
付俊鸿和表弟扮演的高彩故事“莲花化身”
《莲花化身》中的哪吒以莲花化身重生的故事广为人知,通过高彩表演传递“历经劫难终得圆满”的信念,反映民间对生命韧性的赞美,寄托驱邪避祸、保佑平安的愿望。
付俊鸿的母亲付利芝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从小在故事会的锣鼓声中长大。尽管嫁到广东已有10余年,但她基本每年春节都会带儿子们回乡过年。
“想让俊鸿知道,他的家也在这里。”付利芝笑着说。她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也曾扮演过各种形象,虽然具体角色已记不清,但对故事会的热爱却深深植根于心。
今年,付俊鸿主动提出要体验故事会,付利芝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儿子的决定。“毕竟这是我们长乐这么多年的非遗文化,希望他能感受到这份传承。”
与付俊鸿一同登台的还有他的表弟游维俊,俊鸿的亲哥哥则在下面推着台子。付利芝介绍,这次她们四姐妹的孩子都参与了长乐故事会的表演。“我们四姐妹小时候共披一件戏服,如今各家孩子又一同演一台戏。”
表演结束后,记者问起了初次参加故事会的俊鸿的感受,他说:“我喜欢哪吒,因为他和我一样有两个家——一个在莲花里,一个在陈塘关。我在广东上学,但长乐的故事更好玩!”
在长乐镇长新村,像周昕玥和付俊鸿这样全家齐上阵参与表演的情况十分常见,这里的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与长乐故事会有着深厚的渊源,故事会的传统早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一台故事一家人,演的是传承,更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