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丨探寻长乐故事会传承千年的“密码”
记载,长乐故事会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千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幻,长乐故事会却如大浪淘沙留下的璀璨明珠,依旧熠熠生辉。然而,这千年里也并非一帆风顺,长乐故事会为何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这份“幸运”又是否能延续下去?
长乐下市街故事会博物馆收藏的三件明、清年间的故事会演出服饰
走进长乐下市街故事会博物馆,展览厅内收藏着三件明、清年间的故事会演出服饰并记载了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40年,日寇第一次轰炸长乐镇。当时的下市街故事会保管员周金安临危不惧,放弃自家东西,挑着故事会行头奔波至平江,将其藏于伍市镇白年洞,让这些服饰得以逃过一劫。
“文革”时期,长乐故事会作为“四旧”被破除。时任故事会会长的周金安为稳妥起见,又将十几件明清及民国初年的故事会演出服饰分别交给胡国普、陈耿根、李长庚、郑善楚、胡介福等多位骨干保管,直至恢复故事会。如今归还的五件演出服饰有两件存放于岳阳博物馆,余下三件则成了下市街故事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上市街故事会博物馆,亦有类似记载。“这是我们的传统,一定要继承发扬下去。”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范兴说。1986年,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多次向上申请要求恢复长乐故事会,最终成功。
前几年受疫情影响,长乐故事会被迫沉寂了两年。但在接下来的元宵节里,故事会巡游规模越来越大,不但丝毫没受影响,反而似乎想要把没“演”的故事都补回来。
长乐故事会为何能经久不衰?两位分别坐守上、下市街故事会的“大咖”有着自己的见解。
长乐故事会巡游
上市街的陈范兴认为,长乐故事会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出的故事都是大家熟知且喜闻乐见的,且每年都要加入新故事,让长乐故事会得以常看常新。“在长乐,人人都爱故事。”他脱口而出。
而下市街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阳波则认为,长乐故事会能够生生不息的核心在于“比”,因为有竞争,才能让长乐故事年年焕发生机。
长乐上市街故事会博物馆
长乐故事会继200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10年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期间,长乐镇建成了长乐故事会博物馆和民俗馆,用于保护、传承长乐故事会。
如果说制度上的“硬保护”是为长乐故事会套上了“金钟罩”,那长乐人对于故事会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便是让它有了“造血”功能,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父母带着孩子为参演故事会化妆换装
作为“故事会世家”,陈范兴一家每年元宵节总是在热闹与忙碌中度过。今年元宵也不例外,2月11日一大早,陈范兴便带着自己10岁的孙子陈添靖赶去化妆换衣服。已经练习了两年的陈添靖在今年要踩1.5米的高跷。
“家里的哥哥姐姐,没有一个不会踩高跷的。”陈添靖说。陈范兴的技艺从爷爷那里传承,如今又到了自己的孙辈手里。
在长乐,像这样代代相传的故事会参与者数不胜数。不仅如此,近年来,汨罗市大力推行“非遗进校园”。陈范兴和李阳波每年都会不定期到中小学校园内教孩子们怎么踩高跷、敲锣鼓。
作为“千年非遗”的长乐故事会,能够穿过历史长河让我们在今天相见,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情”。千百年来,长乐人用心用情,不断更换着手中的交接棒,让长乐故事会得以历久弥新,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