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下田野: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调查汨罗江中下游音乐类非遗
7月12日至14日,湖南理工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团队来到汨罗,开展汨罗江中下游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野调查。调查团队从汨罗市区出发,一路沿江而下,拍摄流域两岸地理人文景观、了解遗产分布地点、访谈沿岸居民生计方式及文化生活变迁,踏查历史文化古迹。
在汨罗市文化馆,教师团队打开一本本年代久远的非遗普查资料,逐字逐行地查阅、记录汨罗江两岸的非遗项目,翻拍珍贵史料,设计踏查路线。汨罗市文化馆馆长周海燕及非遗专干易曼,一同参与调查路线设计以及沿线非遗传承人的对接工作。当把凝聚了一代代文化工作者心血的油印及铅印文本、录音磁带握在手中,青年教师们感慨满怀。团队教师既感受到了汨罗江流域文化的厚重,又感受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在屈子祠镇,青年教师对话民间老艺人,记录音乐表演形态,调查音乐产生背景和流传区域,请教具体演绎方式,与当地村委会共同探讨保护方案。


在汨罗镇,青年教师拜访皮影戏演出团队,记录乐器制作指标数据、采录演出唱腔形态、访谈传承现状与艺人个人生活史。炎炎烈日下,老艺人们认真的演,青年教师认真的记录,民间艺人与地方高校教师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双向奔赴。

在汨罗江注入洞庭湖的江口磊石镇,青年教师下沉到沿岸村庄,了解渔民生计与音乐文化生活变迁。一张张历史的照片,一段段渔民的回忆,一次次渔民手把手地演示捕鱼技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年青教师明晰了各自的研究方向,看到了各研究方向的前景及社会意义。
发源于修水县的汨罗江既是一条历史之江,也是一条文化之江,沿线音乐文化遗产异常丰富。湖南理工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团队的加入,既壮大了汨罗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队伍,又彰显了湖南理工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整理保护的使命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