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4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和排演,新苗艺校原创大型非遗节目《比故事啰!》在长乐镇文创园正式录制,将参加今年岳阳市的春晚网络展播。这台由40个孩子当主角的节目,融入了锣鼓、舞龙、中国舞、高跷故事、抬阁故事等非遗国风原素,有主题、有故事情节,受到包括岳阳春晚导演在内的各界人士的肯定。图为节目录制完成后,全体演员和教练辅导老师合影留念。
早在2018年9月,新苗艺校陈欣校长就创作一个长乐抬阁故事的剧本,和长乐故事会岳阳市级传承人陈意清达成共识后,召集了20多名少年进行训练,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台集高跷秧歌芭蕾相结合的《长乐故事高跷娃娃》非遗原创节目应运而生,在汨罗市春晚亮相后,又登上湖南省卫视少儿春晚和华人春晚的大舞台,获得了阵阵欢呼声和掌声,把整个晚会推上了高潮,获得组委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为了继续传承和发展长乐故事会,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文化的神奇魅力,2020年12月陈欣校长和陈意清又策划排练一个新节目《比故事啰!》,在原来节目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非遗文化元素,为的是让孩子们从小热爱故事会,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干就干,12月18日大型非遗节目《比故事啰》正式海选演员,经过才艺表演等环节,最终40多名5-12岁的娃娃入选。

12月27日,40多位娃娃分为高跷、大鼓、舞龙、高台故事等四组,每组安排一个专业教练和一个辅导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开始正式训练。这是高跷组娃娃训练用的高跷,高度控制在30-50Cm之间,便于在舞台上灵活表演。

刚开始学习踩高跷时,娃娃们只能扶墙行走,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平衡,老师手把手扶着娃娃们进行训练

陈意清是长乐抬阁故事会岳阳市级传承人,也是这个节目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为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高跷斜放直臂抓,身正贴紧用力夹,靠边踩上不放手,平衡移动马上走。陈会长给娃娃们讲解踩高跷的动作要领。

绑高跷是一件有讲究的事情,绑紧了孩子们脚痛,绑松了跳了一下就松了,教练和辅导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给每一个小朋友找到最适合的松紧度!

刚开始学踩高跷时,娃娃常因失去平衡或绑腿松了而发生跌倒,教练们密切观察娃娃们的动向,随时扶起重新绑腿再练。

娃娃们通过适应性训练后,教练们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从单腿跳,双腿跳,到小碎步跑……

郑大军是高跷组的教练,7岁开始参加长乐故事会踩高跷至今有38年,他能踩5米高的高跷,人称高跷王子。图为他在辅导娃娃做高跷劈叉动作时下蹲和站立的要领。

在高跷表演中加入舞蹈元素,是陈欣老师的创意。她是新苗艺校的校长,也是这个节目的编剧、导演和主要策划人。

训练结束后,娃娃们学会了自己松解绑带。

当当切当切切当,切切切。当当切切切,当当,切切当当,切切当当……中国鼓组的训练从学习鼓谱掌握节奏开始,专业教练黎明是长乐的有名的鼓手,他手下的照壁巷女子鼓队在当地小有名气。

打鼓还要注意形体的配合

教练在传授打鼓的正确方法

舞龙组舞的是竞技龙,1人举龙眼,1人舞龙头,7人舞把手,1人掌龙尾,共10人。

舞龙组的专业教练叫彭孟林,他从1995年开始舞龙,迄今已有25年,2010他在中南大学体育系黄益苏教授处学习竞技龙表演,学成归来后开始在当地传授舞龙技艺。

龙头是龙的灵魂,舞好龙头十分重要,彭老师给娃娃们传授舞龙头的方法和技巧。

舞龙必须全组娃娃密切配合,从龙珠到龙头,到龙身,到龙尾,齐心协力,才能把龙舞得活灵活现。

傅文轩负责舞龙头,他今年10岁,虽然人小力气不大,舞起龙头來却干劲十足,每次训练都累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他从不叫苦。

训练累了,老师便带着娃娃玩游戏,游戏一开始,娃娃好动爱玩的天性便尽情显露。

1月23日各组开始合练时,高台故事才登场彩排,考虑舞台因素,只安排刘海砍樵和七品芝麻官两台故事上台表演。

扮演老爷爷的演员也是第一次参加彩排,陈老师给他和小演员说比故事的戏。

1月23日,大鼓、舞龙、高台故事和高跷故事4组第一次合成排练,陈欣和各位老师既当导演,又要纠正动作,忙得不可开交。

1月23日完成一天的合练后,已是日近黄昏,虽然又忙又累,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家开心的聚在一起合影留念。


1月24日下午,岳阳春晚导演组来长乐文创园录制《比故事啰!》,看到整个表演后,导演们对这个节目赞不绝口。

录制节目时,一娃娃因高跷绑得太紧疼痛难忍,偷偷流泪时被老师发现重新绑腿。

陈欣老师的崽只有4岁,第一次参加故事会,坐在2米多的高台上扮演七品芝麻官,一点都不害怕。

节目录制完成后,高跷王子郑大军踩着5米高的高跷与参加节目的演员们合影,娃娃们都说大大(郑大军的小名)老师酷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