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汨罗长乐镇可就像被点燃的小宇宙,“轰”的一下“燥”起来了!一年一度超精彩的长乐故事会,在观众们那如雷般的欢呼声中,闪亮登场!
10岁小孩踩在比自己还高的高跷上,如履平地;高台故事中的人物仿佛悬在空中,连小孩在上面都神采奕奕、毫无恐惧之色,甚至还有孩童在近5米高台酣然入睡……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今天跟随记者一起来把长乐故事会搬上“科学讲台”。
祖传技艺暗藏力学奥秘
2月10日,记者便来到长乐镇上市街,工作人员正在一处院子里面扎故事。一个木质故事台上,弯弯绕绕的钢材搭起了一个架子,呈现出各种姿态。当表演开始,宽大的戏服一遮,便形成了人物悬空的视觉奇观。
长乐故事会现场
“这就是一个力学原理。通过这一方法,两边小孩的体重差可以在5~10公斤的范围内,但当超出了这个范围后就容易力度不稳造成失衡。”搭建故事台子20余年的技工康应辉指着一个台子侃侃而谈。
凭借着初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康师傅也能说出一些“专有名词”。“我这都是几十年的老经验,你要我具体讲什么大道理我讲不出来。”但当问到具体是如何运用时,康师傅挠了挠头补充道:“长乐故事会是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使之流传下来,我们整天与这些打交道,所以看着看着就知道了,这些都是大智慧嘞。”
记者又向上市街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范兴请教,他说道:“这些老艺人扎了几十年,没有固定的公式、脚本和图纸,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靠慢慢积累的经验推断出来的。”
康师傅说得没错,这些确实都是大智慧。但这些经验里到底与科学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藏在戏服下的架子
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汨罗市第一中学物理老师钟子怡,“看似惊险的高空造型,实际背后的原理就和天平类似,本质是杠杆平衡和力矩相等,宽大的戏服下隐藏着多个支点。但是利用这些支点搭建出各种巧妙、惊奇的人物姿态,就是多年文化积累形成的瑰宝和扎故事师傅们的妙手了。”钟子怡解释道。
高跷隐藏的力学“神操作”
2月11日,故事会上的高跷表演者踩着两米三米的高跷健步如飞,在高跷上的表演动作轻盈飘逸。
长乐故事会现场表演者在踩高跷
10岁的傅妍梦是高跷初学者,故事会前一天她正在父母的陪同下练习踩高跷。记者询问小妍梦的父母,“你们在教她的时候有什么诀窍吗?”“没有什么诀窍,胆子大,慢慢练习就好了。”一旁辅助的爸爸回答道。
向红正陪着自己12岁的外孙练习踩高跷。记者问向红:“你知道踩高跷里面有什么物理知识吗?”他有点疑惑:“我不懂什么物理知识,这些都是我们‘踩’出来的经验。”
那么踩高跷里的经验到底有什么呢?来看钟子怡老师怎么揭秘。“首先踩高跷用的材料是杉树木,这种材料不仅重量轻,还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每根高跷就像天然的杠杆,通过杠杆来放大踩高跷者的力量,实现高效的运动,当然高跷越高,力臂越长,踩高跷的难度就越大。”钟子怡一边画着分析图一边解释道。“另外高跷杆是上粗下细,底部细小,杆子和地面接触面积小,压强就大了,不容易打滑,就像针管能够竖直插进土里。”钟子怡继续说。
“师傅们在进行教学时候说的挺直腰板,其实就涉及重心和平衡。踩高跷时保持人与高跷支撑板在同一竖直线上。同时,人可以通过前倾、后仰、侧倾改变重心的位置,来控制高跷的运动和平衡。但是这中间的技巧是非常细微的,哪怕是身体细小摆动都有可能改变重心的位置,比如挥手。所以踩高跷绝不是一日之功!”钟子怡感慨:“这些确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大智慧。”
当元宵的灯火照亮长乐古镇的麻石街,那些飞扬的衣袂间,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力学诗篇。这场持续千年的“物理课”,既是非遗传承的密码,更是扎故事师傅们工匠精神的科学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