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书院讲坛第27期:肖永明谈朱张会讲、朱张之绪和湖湘文化的发展
9月18日下午,屈子书院讲坛第27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肖永明为线下100多名观众,及线上50余万网友们讲述了《朱张会讲、朱张之绪和湖湘文化的发展》,探寻湖湘文化源流,追慕朱张二贤风采。汨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艾志军出席讲座。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南宋大儒朱熹与张栻在1167年的岳麓会讲,开中国书院史上"会讲"制度之先河。肖永明教授从介绍旷世大儒朱熹与张栻、朱张会讲缘起与过程、朱张会讲的叙述与意义建构、朱张之绪在湖湘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等方面内容,探寻在朱张会讲855年之际,朱张会讲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朱熹是南宋理学家集大成者,闽学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朱张二人的思想同出"二程",在1163年8月就已相识,多次往来通信,讨论、交流学术问题,二人成为学术上的知己,精神上相互契合,彼此钦慕。但因朱熹为闽学的传人,张栻为湖湘学的传人,因而在传承二程思想过程中处在了不同的思想谱系中。因学派和思想上的颇多差异,二人当面讨论、对话交流的愿望强烈。
1167年8月,朱熹携弟子从福建崇安动身,走了近一个月,行程达两千余里,到达长沙,与张栻围绕"中庸之义、太极的问题、知行问题",在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朱张渡、 赫曦台、百泉轩、讲堂会讲,历时近两个月,留下百泉轩、咏归桥、极高明亭、道中庸亭等遗迹。
肖永明教授认为他们在思想上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朱张会讲是两位学友在共同的理论探索过程中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说,朱张通过会讲取得不少共识,彼此都有不少收获,但在某些学术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分歧,这也正说明张栻、朱熹都秉持着严肃认真、坦诚相见的态度,坚守着各自的立场,惟理是求,折中于理。
肖永明教授说,"朱张会讲"对朱熹、张栻两位学者而言,是一次在学术建构过程中为了解决困惑、启发思路而进行的跨区域学术交流与对话,促进了理学发展。"朱张会讲"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论辩的先河,为书院增添了兼容开放的精神内涵,远近四方士人的参与,更使会讲活动成为学术交流传播的最好平台。
朱张会讲作为朱子的重要学术活动,被历代许多学者以"倒放电影"的方式,进行了一种追溯性的叙述,在叙述中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意义赋予,这实际上就对历史上的"朱张会讲"进行了一种塑造和建构。在历史的传承中,承载这些意义的朱张会讲作为一个符号化事件,也逐渐与湖湘道统相联系,变成了具象的"朱张之绪",成为鞭策、激励湖湘士人步武前贤、继志绳武、光大湖湘文化精神动力,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实际的作用与影响。
朱张之绪在湖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又有哪些呢?肖永明教授认为,朱张之学成为湖湘学术的核心内容,对湖湘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朱张之绪也是激励湖湘学子步武前贤、追迹先儒的精神力量,更激励了地方官员和地方文化精英重视地方文教,致力于兴复书院、整顿学校、施行教化,让众多湖湘士人自觉地认同朱张传统,弘扬朱张之学,遵循朱张遗教,接续朱张之绪,将湖湘文化的发展推向高峰。
855年前的"朱张会讲"虽已一去不复返,但其本身所彰显出来的文明对话、文明交流、文化多元、文化并存的模式、主张及理念却与我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肖永明教授勉励青年学者要在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保持中华文化应有的地位,加强不同地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融,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贡献一己的作用提供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