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融入了一条江。一座祠,绵延着千古的足迹。一个习俗,成就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周敏摄)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故事得从这条江说起。
不知几时混沌初开,她从湘鄂赣边界的黄龙山发源,由石眼间沁出的涓涓泉水汇成一条小溪,一路向西,再汇入无数大小支流,昼夜流淌,横贯湘北的平江县、汨罗市,最后注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条全长只有253公里、流域面积5543平方公里的小河,就是汨罗江。
这是一条追随太阳东升西落的河流,这又是一条和一个人的名字一道载入史册的河流。
感谢2100年前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详细写下了屈原被流放汨罗、披发行吟泽畔的艰苦岁月。
读一读《楚辞·渔父》,便可懂得。
屈原被流放后,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元前278年,当秦将白启攻破楚都郢,屈原怀沙自沉,走向了永远的汨罗江……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
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舸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
三湘的子弟,九洲的选手
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
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
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
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
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祭屈原、祭龙仪式(杨一九摄)
时光流转,转眼千年。
公元2005年端午,鹤发仙风的余光中先生从海峡对岸而来,踏上了这片他心中神往的土地——中华诗祖屈原魂归之所汨罗。那一天,风雨如晦,四野清凉。先生神情肃穆地走进了汨罗江边的屈子祠,参加首届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开幕式前的祭屈大典。钟鼓齐鸣,声声楚语苍凉悠远,在这座千年古祠里回荡,先生就着焰焰的烛火,点燃了这首新作《汨罗江神》祭屈诗笺,呼唤屈子魂兮归来……
呼唤屈子魂兮归来的,不仅是来自台湾的余光中老先生,更是两千多年以来汨罗江两岸人们共同的心愿。相传,屈原在汨罗江畔居住长达九年,一草一木,一乡一俗,都写入了《楚辞》。他放逐天涯,却与汨罗江这片土地深情相依。当他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怀沙自沉汨罗江,此后的每年五月初五,汨罗人的端午节就有了特别的“仪式感”——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插菖蒲、喝雄黄酒……由此衍生了汨罗江畔一系列端午习俗,这是汨罗江两岸人们的天才创造。人们相信,屈子有灵,早已化作江神,庇佑着两岸生灵。而这一系列端午习俗,也于屈原殉国2286年后的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是屈原的祭日,端午是汨罗人民永远的牵挂!
村民们向汨罗江中抛粽子祭祀屈原(文醒柏摄)
汨罗江上,端午龙舟的锣鼓,年复一年,如期敲响。
各村的龙舟队整齐排列在江面,只等哨声吹响,数万汨罗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江边,更有国内国外友人挤着列车到汨罗江“观战”,把汨罗江团团围住。
一声哨响,龙舟竞发!划开一道道江水,荡开一层层浪花,一个伟大民族代代相传的记忆密码立刻被激活。欢呼、呐喊,和着号子声声,汨罗江上,开启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龙舟,龙头凤尾,最大的龙舟坐着48把划手,很是壮观。汨罗作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如今,这里制造的龙舟已经销往天南海北,北至漠河、内蒙古,南至广州、珠海……而发源于汨罗江的龙舟竞渡已经延伸到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汨罗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端午源头,龙舟故里”。
关头仪式(汨罗市文化馆供图)
在汨罗,龙舟下水之前,众人一定要抬着龙头到汨罗江边的屈子祠“朝庙”。人们相信,龙舟只有祭拜屈子后,才有了灵气,才跑得快。“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这是汨罗民间对赛龙舟的理解,也是对屈子的情感表达。
到哪里去“朝庙”呢?据史料记载,屈原投江后,“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后屡遭水浸,唐宋以来多次重修。清乾隆19年(1754年),屈子祠徙建玉笥山,供奉着“故楚三闾大夫”牌位,悬挂着历代名人凭吊屈子的楹联匾额,是汨罗江龙舟竞渡端午朝庙的圣地,成为全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遥望汨罗江。
环望屈子祠,前厅照壁北面,悬挂着屈原画像。“招魂三户地,呵壁九歌心。”美籍华人潘力生撰书的这幅联,正对着屈子牌位,恰如两年多年屈原对故土家国的守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汨罗江上,每当千帆竞发,传递的,不仅是现代龙舟竞渡精神,更是对屈子求索精神的代代传承。
当然,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就有其特别的地方。汨罗人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过到五月十五,是汨罗江畔人们一年最盛大的节日,堪比过新年。家家户户插艾叶、挂香囊、饮雄黄酒、抢龙水、采百草……浓郁楚地风情已沿袭2000多年。造龙舟的木头是要去“偷”的,俗称“偷神木”。造龙舟的工序如关头、亮舟、龙舟下水、抢红……每一道技艺都充满了仪式感,神秘而庄严……汨罗江两岸人们用自己虔诚的祈祷,告慰屈子英灵,求得风调雨顺,如此种种特别的端午打开方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勾连起天下华人共同的情感归依。
“停舟细问灵均迹,更有清流是汨罗。”
也许,若干年后,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在时光的隧道里,会传承,会变迁,会被时代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然而,纵然时节如流,人们不会忘记,一江千古属斯人!
(文/潘刚强 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