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枕智峰山,南临汨罗江,长乐街隋朝本属岳阳郡。
据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岳阳,本湘阴古郡。隋改县称岳州,故岳阳名之此也。”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将今汨罗县东部、平江县西部建立岳阳县,因县设郡的历史结束于隋开皇九年(589)。据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岳阳地区各地建置沿革考》:“古岳阳县城、郡城都在这里。”位于天岳幕阜山之南,故名“岳阳”。
从回龙门青石板悠悠踏踏穿越时空,千百年来“长乐”寓意永远镌刻在五街八巷十门千户的水运码头。
老地名,老字号,老墙界,老标识,古朴的建筑风格,鲜艳的喜庆张贴,湘楚传统文化的亲切感,长乐甜酒迷人的诱惑,酒香扑面而来。

长乐古镇时兴“扎故事”,以真人穿戏服,画脸谱,操道具,扮演传统戏剧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场景。
长乐抬阁故事会始于隋唐,盛于明清,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登巅峰。从大年初一闹到正月十五,摆会竞赛,全民狂欢。
农历丁酉年正月里,湖南省首届抬阁故事会文化节、《华夏地理》汨罗长乐摄影节暨汨罗长乐第五届民间文化节,长乐抬阁故事、宜昌夜故事、涟源梅海抬故事,共3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桃江红迹塘故事、永州黄阳司扎故事2家省级非遗,五地联合闹元宵,宣布成立湖南抬阁故事联盟。
长乐人玩故事,玩得兴起,便来“双龙戏珠”:以碧照巷为界,按居住地分成上市街、下市街两个社区,双方举行故事竞赛,名副其实的“故事会”大赛。上市街和下市街都有一套严格的组织机构,在首事(会长)领导下,按职能分,有编导、剧务、脸谱、道具、服装、高彩、高跷、锣鼓、火龙等各个小组,设有会计、出纳、保管,还有顾问委员会和监事会。自清同治年间的1850年算起,上市街故事会的会长传承了23代,下市街故事会会长已是19代。

穿行长乐街巷,满眼都是红红火火。大红灯笼在门檐下晃荡,耀着亮光,家家户户贴着大红春联,长着精神。喧闹喜庆的小镇,“万人空巷”演变成有序分巷。故事会的擂台一旦摆开,上市街、下市街立刻进入管制。全民总动员,故事会要人出人,要物给物。就连跨街过巷的走亲访友拜年贺喜,家家户户一律停止,以避“打探通敌”之嫌。
踩高跷,舞蛟龙,抬故事,敲锣鼓,内容依然为历代忠孝节义的民间传说,表现爱憎与忠奸,渗透幽默与讽刺,显示技巧与新奇,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和平。满街戏妆故事的表演者,游客人人都是摄影家。挑担的,推车的,就近的,路过的,一个个踮起脚跟伸长脖子,看故事,比高低。
长乐街的孩子是这个古镇的角儿。从小在故事里长大,扎故事是美丽的梦想,谁家的孩子被故事会相中,这是莫大的荣耀。

踩高跷的本领,得从小练起。仿佛从古时的戏文里走出来,长袍马褂,青裙彩裤,辣椒红,荷叶绿,宽宽松松地罩在身上,像一朵朵芬芳的鲜花。看到他们,觉得新奇,如有外来客,追赶着拍照,孩子不怯生,描红涂黑的脸,灿烂地笑,露出雪白的细牙,对准镜头摆POSE。镇上居民都是老街坊,守着店铺做生意,就着桌凳吃甜酒。
现今,长乐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鲜花怒放,全镇可以同时出动地台故事300余台,高彩故事200余台,高跷400多副,多次应邀赴岳阳、长沙、广州等地表演。上市街人高兴啊,他们集资重建故事会大楼,挂起“长乐故事博物馆”的金字招牌。

这一来,下市街人脸上挂不住了,他们集资30多万元,也新建故事会大楼。上市街挂起了长乐故事博物馆,下市街挂什么牌?还是长乐人有智慧,下市街的大楼加挂“长乐故事民俗馆”。对外,两馆统称“长乐故事民俗博物馆”。
长乐故事会的会旗与会徽被设计成“双龙合拱回龙门”,霸气十足,活像一台故事,一台长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