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时刻报道(记者 彭晓 翁正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作《雨巷》,让油纸伞、小巷成了烟雨江南的特定符号,给人以无限诗意的遐想。在长乐镇的麻石古巷,也有一户人家专做油纸伞,复古、怀旧的油纸伞与古巷相得益彰,引得过往的人纷纷进屋观赏拍照。
曹氏油纸伞铺游客
藕荷、靛蓝、草绿、淡橘,颜色多样油纸伞倒悬在天花板上,伞面上的梅花、兰花让古典气息陡增。曹志勇是户主,自祖辈曹日升制作油纸伞起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并在上个世纪繁盛一时。他的父亲曹国光回忆,曹氏油纸伞在长乐镇是有名的伞业品牌,1956年前,除了他的父亲开的赋记老曹日升伞业记号,麻石街还有4家曹日升后辈开的伞铺,全镇居民用伞均由曹氏供应。
购买油纸伞的游客
1956年后,个体伞铺被政府统一经营,成立了伞业合作社。七八十年代,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器化消费的金属骨架尼龙布伞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油纸伞开始远离生活。市场的变化让很多手艺人不得不转行,曹国光也做起了保险柜生意。
玩故事小演员撑着曹氏油纸伞
2015年,曹氏重修族谱,族人们相聚一堂,祖辈曾经辉煌的制伞历史再次被提及。“我觉得这是祖辈们的心血,就想传承下来。”听闻往事,本已承父业从事保险柜生意的曹志勇暗下决心。向父亲学习简易的制作工序后,便寻找以前制作油纸伞的曹氏老艺人,开启3年拜师苦学之路。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先选取质地坚硬且富有弹性的竹子进行晾晒,通过锯筒、画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工序制成伞坯(架),然后将石板印刷的传统图案裱上伞面,涂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上手柄后即完成一把油纸伞。
曹氏族人制作油纸伞
“如此多的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说罢,曹志勇撑起伞骨露了几手:刀削伞骨,一刀下去,三段渐细,靠眼靠手量;左手握伞转一圈,右手中的线自动飞绕伞骨一周;手捏棉纱布给伞面的棉皮纸上桐油,手法细腻,一道生桐油,两道熟桐油;最后将上过浆的红方巾扎在伞顶上,经得起风吹雨淋。
“虽然掌握了基本工艺,但技艺还不够娴熟,而且一个人完整地制作一把油纸伞需要一个月左右。”繁琐的工艺让曹志勇心有余力不足,如今家里的伞是年前从族人的工厂里购进的半成品组装而成,300余把伞快被来往的游客买完了。
前些年放弃做保险柜生意而做油纸伞,曹志勇家人并不理解,但他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制伞传统制作工艺一旦失传,再想传承就非常艰难了。”他今年打算再去拜师学艺,引进族人工厂生产线技术,向制伞老艺人学习娴熟制作技巧,全面掌握油纸伞制作技艺,让这门老手艺得以传承,并在麻石街开设制作油纸伞体验馆,让更多人知晓曹氏油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