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学者齐聚汨罗,研讨端午文化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谢江)今年7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2019年度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代表性传承人评选结果的通报》,公布全省29个先进集体、75个优秀个人和75个优秀代表性传承人。《通报》显示,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上榜优秀集体名单,汨罗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文化馆副馆长周海燕获评优秀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范兴获评优秀代表性传承人,汨罗因此成为此次评选活动中岳阳地区唯一囊括三个省级荣誉的县(市)区。
近年来,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非遗发展新思路,打造非遗工作新亮点,全力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在非遗保护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四位一体”名录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岳阳市级非遗项目8项、汨罗市级非遗项目1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6人,县级23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人、毛笔制作工艺大师1人。先后建成民间非遗博物馆3个、非遗传习所6个,非遗传承基地6处、非遗传承学校5所。“中国汨罗江龙舟节”被评为文化部“群星奖”,长乐抬阁故事会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项目”。屈子文化园入选长江中游非遗研学线路、第一批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乐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晋升“国家AAA级景区”。川山毛笔制作技艺被评为湖南省首批“最美珍稀老手艺”;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湖南老字号”。经过多年的培育,龙舟、甜酒、粽子、毛笔、香囊等一大批“非遗”产业已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为汨罗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周海燕自2005年汨罗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开始,一直扎根基层,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他重视田野调查,深挖非遗资源项目;加强科学保护,完善保护名录体系;突出亮点,讲好汨罗非遗故事;精心钻研,扎实开展非遗调研,逐渐使汨罗非遗保护工作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排头兵,构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汨罗模式”。2018年和2019年,他还先后参与主编了《抬阁·长乐抬阁故事会》《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两部专著,共30余万字。他先后荣获省市县各级奖励30余次。其中,3次被市人民政府荣记三等功,2次被中共汨罗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次荣获市级“嘉奖”。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一行考察长乐抬阁故事会,并与非遗传人陈范兴等合影
作为汨罗首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近古稀的陈范兴一生都在讲故事、扎故事、演故事和教后辈玩故事。他是长乐上市街故事会第18代传人。近年来,他策划建立了长乐上市街故事会博物馆,成立了“故事会传习所”,培训人数1000多人次。先后组导长乐抬阁故事会参加全国各地大型文化活动60多次。他把“故事”顶在头上,把传承担在肩上,把发展想在心上,在长乐抬阁故事会传承发展道路上不忘初心,生命不息,传承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