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起源与演变
1、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源于祭龙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它是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关于端午的起源,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认为:“古代奉龙为图腾的氏族之下有四个支族,每个支族各为一龙,共有五龙。于是他们选定每年第五个月的第五日为祭龙的节日。”唐弢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也说:“端午在古代是一个龙的节日,水乡的人民在这天举行龙舟竞渡,并且把糯米投到水里去祭龙。这种风俗在荆楚吴越一带最为流行,恐怕还是图腾社会衍传下来的习惯,在年代上是非常久远的。”可见,端午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荆楚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汨罗古代属荆楚之地,其先民是十分崇拜龙的。在汨罗江两岸至今仍有不少专门祭祀龙的龙王庙。除了平时的祭祀外,自然要有一个专门的节日,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什么时候最佳呢?当然是龙最活跃的“分龙节”(夏至后的第一个逢辰日)时候最佳。因为远古时南方土著民族曾以五月为一年之首,夏至为新年。所以,这一天家家都要做丰盛的菜肴供奉祖先,举行盛大的“龙”图腾祭(早期的端午节活动)。到了汉代,这些习俗逐渐向五月五日转移,遂成端午习俗。
2、屈原推动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演变
长期以来,对于端午节起源还有很多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以后,汨罗先民出于对屈原的崇仰与爱戴,便把端午节和这个节日里所有的活动,如划龙舟、祭龙、插菖蒲艾叶、包粽子、踏青等,全部献给了屈原。从此,端午节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渐渐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给这个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得到了转变和升华,更进一步提高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端午,这一节日不仅呈现了蓬勃旺盛的生机,并生生不息地传至今日,流布全国,扩展到世界。
主要内容与形式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如:湖南汨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和黄石的“西塞神舟会”等等。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主要分布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
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汨罗江边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其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上述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6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稍后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均作了相关描述。
(一)汨罗原始端午习俗梳理
那么,原始的汨罗端午都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1、造龙舟:汨罗的龙舟,以前是以自然村或姓氏为团队打造的。其船底的主筋木要到外地去偷,人们说偷东西跑得快,造出的龙舟也跑得快。料备齐后选择了吉日良辰便可开工。造船场地一般选在祠堂的大厅或临时搭建的工棚,四周围得严严实实,龙舟下水前,不准女性和小孩窥看和接近,因为女属“阴”,“阴”就是翻过来,有翻船之虞。小孩口无遮拦,恐说出不吉利的话。“掌墨师”(为首的木匠师傅)拿公鸡一只,割鳮冠血抹在主筋木上,秉香燃烛念道:“子、丑、寅、卯天门开,有请鲁班仙师下凡来,今有某府(或某地)制作龙舟,弟子请来仙师相助,人心诚神则灵。金天氏赐我金,伏羲氏赐我木,有熊氏赐我水,祝融氏赐我火,轩辕氏赐我土,弟子有了金木水火土,制作龙舟才动手。天师秘诀,鲁班密传,弟子铭记心间。童子伐木,弟子下材,首司跪拜,昼夜焚香,龙神显圣,威震四方。恭喜贵府(或贵地),满门列列,永远发达,龙凤呈祥。”祭过主筋木,砍下第一斧谓之“发木”,造船工程正式开始。雕龙头则在另一间屋内,闲杂人等不得入内,由两位未婚男子抬一段事先选好的樟木,进入秘室,放置台上,台前置小方桌,上摆供品,雕匠师傅净手后,持香跪拜,念道:“子丑寅卯天门开,辰巳午未坐莲台,申酉戌亥传弟子,五龙奉请到此来!今有某府制作龙舟,弟子奉请雕刻龙头,遵古训求师拜祖……。”然后开始雕制龙头。雕制过程中,除送茶饭的厨师和“首司”(龙舟会的负责人)外,任何人不得入内。雕匠师傅除上厕所外也不得离开制作现场。雕成后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给龙头开光(点睛),亦要举行隆重的祭龙头仪式,谓之“关头”,然后日日香烛供奉。龙舟造成后,亦要举行盛大的仪式,还要大摆筵席以示庆祝方才下水。汨罗的龙舟宽以能并坐两人为限,首尾窄,腹部宽,长短视划船手多少而定,底呈鸡胸状,以利破水,外表刷漆,呈黄、红、蓝、黑等色,称黄龙、青龙等,再用不同颜色画出鳞片,装上形态各异的龙头,尾部装上用竹片和彩绸扎成的凤尾(龙、凤都是楚人的图腾),舟中部交叉立两根木杆称“将军柱”, 一根粗大的缆绳穿过将军柱的交叉系于舟的首尾,再用两根粗木棒将览绳拧紧,使舟身像绷紧的弓弦,将军柱上和览绳上挂满了彩旗,彩旗上大书某姓或某龙,停泊时船舷离水面仅七八厘米,划起来船舷飘出水面,如离弦之箭。
2、祭龙:有龙王庙的地方就在龙王庙内,没有龙王庙的地方,就在江边湖畔,在龙舟前摆上一张小方桌,桌上摆上猪、羊头和糯米饭团或麦粉团,插上几支香(没有香之前是用头年收藏的干艾杆,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还有用艾杆代香的),首司或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无鞭炮时用的是燃烧整支竹竿)对龙舟三上香、三敬酒、三叩首,求龙神保佑。祭祀完后便在汨罗江上游弋娱龙也借以自娱。
3、抢龙水:住在汨罗江边的人家,毎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天刚放亮,便抢先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全家人便用这担水洗脸梳头,意为洗净一身的病痛,称之为抢龙水。人们笃信龙沐浴过的水,有防病健体的功能。
4、划龙舟:众龙舟在江面上悠闲地划着,岸上观者云涌。这时,某龙舟所在地,或龙舟所属某姓嫁到汨罗江畔的女儿,要准备红绸、香烟、酒之类的礼物,来到江边,将红绸系于竹竿尖端,高高举起不停地摇晃,燃放鞭炮,江中某舟便知这是本地出嫁女为本龙舟“上红”来了,一声令哨,奋力划向岸边,名曰“抢红”,这实际上是一种表演。龙舟靠岸后,岸上一人手持茶盘,盘内放有香烟、酒等礼品,赞道:“鞭炮响,喜相连,香花蜡烛摆在贵府龙舟前:贵府龙舟神游卑地,卑地增辉。吾观贵府龙舟,豪光闪闪, 龙头凤尾,龙凤呈祥。彩旗猎猎,迎风飘扬。吾听锣鼓,声声铿锵。你看摧桡手,好比宋朝岳元帅,军令如山,指挥得当。你看扶棹(即舵,形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手,好比三国诸葛亮,足智多谋,越战越强。你看锣鼓手,好比前朝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可惜她是女扮男装,比不得贵府龙舟好儿郎。再看两边划船手,个对个,双对双,英姿焕发,勇猛刚强。恭喜贵府龙舟,乘风破浪,稳如山,快如风,独占鳌头,举世无双。”颂毕,将茶盘递给龙舟上的舵手或指挥者,舟上接盘者回赞道:“小小龙舟,游来贵地,承蒙盛情接待,喜听先生金言。龙游贵地,百草皆青,恭喜贵地,福星高照众人前,福德无双同地久,福缘有庆与天连。寿星从此降贵地,寿宇光花满门开,寿果盘盘生瑞草,寿比南山更悠哉。财神菩萨堂前坐,财如猛虎下山来,财如晓日腾空起,利如春潮带雨归。禄星光耀照庭前,禄入贵门代代传。恭喜贵地福、寿、财、禄四字俱全,满门列列,长发连绵。”赞毕,接待方为龙舟上红,鞭炮声中,龙舟离去。
5、扯龙须:龙头的胡须,一般用苎蔴染成红色制成,在祭完龙或“抢红”靠岸的瞬间,观众中有眼明手快者,扯下一两根龙须,系在小孩手腕上,俗信这样的龙须沾有灵气,可保小孩一年平安。有的龙头在端午节结束时,甚至被扯得一根龙须都不剩。
6、收龙舟:过完端午,人们将龙舟洗净凉干,“阴起”( 即倒叩着)连同长招(即舵)吊起来。对龙头还要祭祀一番,意为“谢龙”,然后公举一户大家信得过的人家,将龙头恭恭敬敬送到他家楼上,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小方桌上或供奉于堂屋正中神龛下,这户人家要负责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给龙头燃烛、上香、作揖,以保持这条龙的灵气,直到来年端午节。
7、雄黃酒:在上述各项祭典用的酒里,要掺上雄黄,称雄黄酒。祭完后,大人要喝一口,小孩则将雄黄酒抹在额头上,可保大人平安,小孩不受蚊虫侵扰。有谚曰:“饮了雄黄酒,百魔都远走。”还有些农户,将雄黄酒洒在房前屋后,墙角旮旯,以防蛇蝎蜈蚣等毒虫侵入。
8、插菖蒲、艾叶:端午节前后,是菖蒲、艾叶、夏枯草、水灯芯、车前草等野生草药的成熟时节,其疗效最佳,各家各户都要从野外采来新鲜的菖蒲、艾株,扎成束悬挂于门窗两旁,以辟瘟病,待晾干后收起待用。
9、调节:端午节前数日,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准备一份礼品,包括粽子数十个,酒两瓶,鲜猪肉一块,蒲扇若干把(如娘家有未出嫁的小妹则用折扇),偕同夫君送回娘家孝敬父母和小妹,谓之“调节”,小孩一路唱道:“汨罗江,长又长,外婆接我过端阳,一不要你的饼,二不要你的糖,只要你的黄壳粽子给我尝。”汨罗江一带已出嫁的女儿仅春节和端阳节日要送礼品回娘家,谓之“辞年拜节”,而娘家则必定于端午节这天接已出嫁的女儿、女婿、外孙回娘家过节,其实这是孝文化和亲情文化的表现方式。
10、龙舟宴:凡是划了龙舟的村子或宗族,端午节这天中午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以示庆贺,流行的标准是八大碗:即油炸糯米丸子、扣肉、白切肉、粉皮(红薯粉做的粉丝)两道、鱼、红烧肉、耳子猪肝汤。这是汨罗江一带古时红白喜事筵席的最高规格,一直流行到改革开放前。造龙舟划龙舟,因龙舟宴请,都用这种筵席,因此也叫“龙舟宴”。
11、歇端阳:端午时节,繁重的春耕生产已经结束,人们稍作休整,以迎接更繁忙的收早插晚等农活,汨罗有谚曰:“牛歇谷雨马歇社(汨罗方言读Sà),人不歇端阳惹人骂。”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全民公休日。
(二)原有端午习俗内涵的转变:
屈原在汨罗江的惊天一跃,不仅使原有的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又衍生出多项新的端午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并逐渐向外地传播。
1、造龙舟为了娱龙演变成为了抢救屈原:原来造龙舟完全是为了祭祀龙神,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投江河泊潭以后,造龙舟虽然仍保留了原有祭龙娱龙的涵意,但注入了抢救屈原,纪念、缅怀这位伟人的文化内涵。
2、单纯的祭龙仪典演变成祭祀屈原和祭龙并存的“朝庙”:屈原投江以后,人们在他的故宅內供奉上他的神主牌,以方便人们祭祀怀念,到战国末西汉初,他的故宅渐渐衍变成专门祭祀他的专祠——屈子祠,祠内有供奉着他的牌位的神龛。每到端午节前夕,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四,汨罗江两岸的龙舟,都要陆续划到屈子祠所在的玉笥山下,由总指挥扛着龙头,划手们扛着桡子——就是划船用的桨,身着一色(与所属龙舟颜色同)的服装,排着整齐的队伍,敲锣打鼓到屈子祠屈原神龛前,将龙头放置香案上,摆上供品,敲钟击鼓,管弦同奏,铳炮齐鸣,主祭者身着长袍马褂,净手正冠诵祭文,张祭联,琴、笛、锁呐三引,香、酒、果三献,众三叩首,反复三次,其仪式庄严肃穆、热烈规范。因屈子祠在当地俗称汨罗庙,故其仪式称“朝庙”。 诵祭文,张祭联是朝拜屈原,置龙头于香案上是同时祭祀龙神。仪式结束,为首者扛着龙头,率众绕神龛一周,在鼓乐铳炮声中步出屈子祠,飞奔下山,冲入江中,称之曰给龙头洗澡,再把龙头安上船首,这条舟就可以参加正式的龙舟竞渡了。这项祭典已公布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特征与价值
中国民间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但唯有端午节是纪念一个人并派生了一项运动,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展示了汨罗江畔端午节的杰出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凝聚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汨罗江畔端午节是汨罗江两岸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天才创作,集中体现了端午文化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华夏民族招屈子英魂、励士民壮志、祈社会统一、求国家振兴的强烈愿望,以及团结求索、奋勇争先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楚汉文化融入华夏民族之中进而形成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对激发历代文人志士的创作灵感和国民的忧患意识,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托起了一个人物不落的辉煌。
汨罗江畔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献给屈原最为隆重的祭礼。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一带的九年间,行吟泽畔,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等可与日月争光的瑰丽诗篇,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式样——楚辞,并成为湖湘文化和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尤其是屈原爱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志洁行廉的伟大品格、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具有撼人心魄的历史感召力。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汩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从此善良的人们便把本来是崇拜“龙”的节日(端午节),献给了这位以身殉国的伟大诗人。自从汨罗江畔的人们把“端午”这个节日献给屈原后,屈原的名字和事迹得以进一步留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端午节托起了屈原永不落幕的辉煌。
第三,派生了一项独特的竞渡运动。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点打捞抢救,并向江中抛洒竹筒饭和麦面它,以防鱼虾、绞龙吞噬屈原的躯体。此后,每年的端午节,汨罗江畔的人们就不断重复着这个“故事”,并由此形成相沿数千年的著名体育活动——竞渡。此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民俗活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流传到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今,龙舟早以从汨罗划向全国、划向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列入了2008年奥运会表演赛项目。
第四,成就了一条世界级的文化名江。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经平江、汨罗而入洞庭,全长不过253.2公里。她虽然没有扬子江、密西比河那么域广流长,也没有黄河、尼罗河那么远古灿烂,但随着公元前278年屈原在这条江上惊天一跃,年复一年的五月、载复一载的端阳,人们都在这里重复着一个“用龙舟打捞屈子尸魂”的故事,这条江便随着龙舟竞渡的鼓点声响彻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异国他乡。汨罗江,在世界众多河流中,也就成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江。
第五,创造了一个东方人的“狂欢节”。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中国三大传统节日里,只有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强调的是百姓的参与,营造的是一个竞渡、食粽的动态氛围。如果说近代西方人有自己的“狂欢节”,那么古老的端午节则是汨罗人创造的一个东方“狂欢节”。
当代节会与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每年端午,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的新闻媒体常常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韩国等多家电视台还以专题形式推介“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特别是龙舟竞渡运动现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劈波斩浪,状若飞梭;
一浪浪人潮摇旗呐喊,鼓角齐鸣,如醉如痴……
这是一年一度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震撼人心的壮观场面。2005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举办“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提上议事日程,把赛场迁移并固定在汨罗江。历经13年砥砺、突破发展,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在“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汨罗市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民俗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独具魅力的节会品牌,奠定了“龙舟之源在汨罗”的正宗地位。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名列其中。2010年6月,“中国汨罗江龙舟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为第十五届项目类“群星奖”。
保户、传承与发展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严格贯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神,将端午龙舟文化作为汨罗的“两张品牌”之一打响。
一是把握保护“力度”,构建保护“制度体系”。先后成立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院、龙舟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屈原文化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出台《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制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保护规划》,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保护传承纳入汨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规划。今年,我市又正式启动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可持续发展纳入了该项目的规划编修内容。
二是把握保护“温度”,构建保护“传承体系”。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走基层访传人”活动,编制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项目申报书》、《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资源数据库》、《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资源分布图》、《中国汨罗江龙舟节知识台历》、《汨罗市乡土习俗与文化》非遗校本教材等相关资料30多部,录制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申报片》、《历届龙舟节影像资料》等影像资料10多盘,拍摄各类照片资料近500张,收集各类实物30余件。先后举办汨罗江端午文化节12届,屈原端午文化论坛12次。同时,利用主题活动吸引民众参与,先后举办祭龙祭屈仪式、“龙行天下”龙舟拓展训练营、龙舟文化寻根游、端午“原”祭和“走进端午源头”汨罗江畔民俗文化体验、包粽子大赛等传承活动近百场次。特别是今年的龙舟节,一改往年办节模式,走民间办节的新路,紧紧围绕“民、闹、好”三个字做文章,将端午节的传承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充分融合,最大限度扩大了端午节持有人和传承人的参与,因势利导地加大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普及推广力度。
三是把握保护“广度”,构建保护“宣传体系”。以“互联网+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方式,建立了中国汨罗网“端午文化”、“走进屈原”等专版专栏,发布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相关信息近万条。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联合主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实地拍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传奇中国节·端午》、《中华长歌行·端午》、《城市1对1·端午探秘》等专题纪录片。整理出版了《自古流传在汨罗》、《端午节日精神》、《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屈原传说》、《汨罗江畔屈子祠》等专著10余部,创作了以反映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大型花鼓戏《端午汨罗江》、歌曲《世界有条汨罗江》、《香草美人》、“我从汨罗来”非遗系列微电影等。同时,广泛开展“请进来”“推出去”活动,先后与溆浦、秭归、嘉兴、西贡、花莲等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组织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参与韩国江陵“端午祭”、北京端午文化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对外影响力。
四是把握保护“深度”,构建保护“发展体系”。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生产性保护新框架、新伦理、新思维和新举措,努力扩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自我“造血功能”。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了屈子文化园、新市古镇保护与开发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如今的汨罗,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整体开发项目已经启动,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已然成为汨罗最耀眼的文化名片。